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都市言情>重燃2003> 第一百零一章 所谓大学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一章 所谓大学者(2 / 2)

别的不说,要是将清北的教育经费拨款降低到和復旦大学一个水平……

或者说,从现在起,让復旦大学的教育经费拨款和清北一个水平,王德超敢保证,给他20年时间,復旦大学绝对可以反杀清北。

没有人比他更懂怎么省钱了……

瞥见王德超脸上略带不屑的神色,云帝认真的说着,“燕大,是各种新思想的发源地,也是近代所有运动的发源地。

老校长,不管你认不认,在宏大史观的叙事逻辑下,它就是精神图腾。”

虽然这里面很多运动的首倡者很有争议,但在宏大叙事下,在人们的三观认知中,燕大便是首倡者。

于是,只要一翻开历史书,只要一学习近现代史,那么燕大的名号就会被反复提起,燕大师生的事迹就会被广为称颂。

时间越久,这种图腾就会被自发的刻画的越深沉越宏大。

王德超明白他的逻辑了。

倒不是说不对,这么说来,倒也是这么一个道理。

如同部队,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但为什么有些部队的精神却能永存?

首任首长首批官兵的优良作风,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这支部队的魂魄。

见老校长明白自己的意思后,卿云趁热打铁的轻轻问着,“那么復旦大学,究竟又和华清燕大有多大的差距呢?”

差距肯定是有,否则也不是清北轮流老大,而復旦的第三岌岌可危。

而且,在不少方面,復旦和清北的差距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就算是相同的投入下,也是需要几十年的追赶才有可能追上的。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老先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大学,不是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有多少大师。

而大师的聚集、未来大师的塑造,是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的。

马太效应,在高校建设上也是如此,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而且强者会因为种种因素变弱,但弱者却鲜有能翻身的。

前者,如华国科大,原本在恢复高考后十年内脚踩清北镇压当世一切敌的华国科大,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选择错误,留不住老师吸引不了学生,便逐渐退出了顶级名校的序列。

后者,如西蜀大学,从最后一批获批985的学校,经过20年的沉淀杀入了中高端,摸到了前十序列的边。

但这是西蜀、锦城两级财政的共同努力,向其倾尽一切资源的结果。

更多的是原本一个批次的重点大学逐渐分化。

到了卿云重生的那个年代,双非学校一个学院一年的科研成果还不及985名校一个副教授一年的成果。

甚至还有双非学校的正教授求爹爹告奶奶到985名校青年讲师的课题组里,只为混个资历。

在感慨了一番赢家通吃的后世后,卿云一脸严肃的看向了王德超,“老校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时代的一份子,我认为我们復旦大学的每个人,都应该勇于为时代发声,关注热点问题,传递正能量,共建美好社会。

为时代发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口号虽然伟光正了点,但架不住好用啊。

光有钱也是没用的,比如之江大学,常年经费排名全国高校第二,但是排名也是逐年下滑的。

大学不在于‘大’,而在于‘学’。

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占地面积超过8000亩的之江大学,相比起top4而言,只是大而不强。

抛开农学专业后,其11个+学科只剩5个,而单从农学看,之江大学也排在华国农大、华中农大、建邺农大之后,位列第四,且400出头的总分上与前三者1000、770、720分相比,也是相差甚远。

復旦不一样。

不同于‘网上没输过,现实没赢过’的哈工大和华国科大,復旦大学是有真实力的,也具备良好的学术氛围。

毕竟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有着清北的实力,他们可以在人生道路抉择的时候选择復旦大学进行一些现实的平衡,但绝不可能去哈工大或者华科大。

网民把口号喊得再高也没用,因为他们考不上,随便吼吼看热闹不嫌事大而已。

等到他或者他自己的孩子考大学的时候,但凡他有那个分数,也绝对说不出这话来。

文史类处于顶尖位置的復旦大学,距离清北,也就仅仅是人文底蕴。

工科,是可以靠钱砸上去的。

只要这一块补上,资金再跟上,假以时日,比肩乃至超越清北,这不是什么完全做不到的事情。

王德超闻言没有急着说什么,而是闭上了眼睛,默默的思考着。

此刻,他的脑子里回想着的是燕大的百年历史……和荣光。

燕大学生怼天怼地怼空气,怼明星怼名人怼政要,一次又一次的挺身而出站在时代之巅,为国家为民族发声,这才是燕大的灵魂。

良久,王德超睁开了眼睛,目如利芒的看着卿云,“你的意思是这是一次发声的机会?”

卿云笑了,打开自己的文件包,将三份文件递了过去。

王德超接过来只是看了看标题,就吓出一身冷汗。

《关于实行互联网有限实名制的建议》、《关于反网络暴力法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证》、《关于互联网信息内容生态综合治理的建议》

他感觉此刻捏着的,不是三份文件,而是三个烫手山芋……不,是硝化炸弹,不稳定的那种。

文件什么内容他都不想看了,拿着文件在手上拍了拍,王德超一脸问难的说着,

“后面两个我暂且不说,伱这个网络实名制……02年的时候,华清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就以议案的方式提出来过。

当时他在会上提出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他认为在网上写东西发表意见是遵从于现实法律的。

但是,这个提案被否决了,都不是搁置争议,而是直接否决。

其理由是网络实名制侵犯了网民**,泄露个人信息,同时会缩小网络生存空间,阻碍网络的普及,也是扼杀网络舆论,屏蔽网民呼声。”

在王德超看来,卿云把这个问题想简单了。

网络舆论,并不是一个简单一言二语就能说清楚的。

各有利弊。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