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须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须死(2 / 3)

戚继光依旧有条不紊的指挥三十个团营推进,连绵不绝的攻势,打的土蛮汗叫苦不迭,打不过也就算了,有的时候明明打赢了,却不敢追击,生怕是戚继光布下的陷阱。

这就是戚继光本人的威慑力了,只要他在军中,土蛮汗就不得不考虑,我真的赢了吗?这是不是戚继光故意设下的陷阱?

戚继光在推进到会宁卫五里范围内,停下了脚步,他的目标是把土蛮汗赶出辽东,现在土蛮汗只有一条路,从大鲜卑山口,狼狈逃回大鲜卑山以西。

戚继光也不急,让三十个团营分为了十个波次,以战代练,摁着土蛮汗的头,当经验本刷。

“将军厉害,李某佩服。”李成梁远道而来,翻身下马,口中吐着气龙,还没站稳,就对戚继光急匆匆的开口说道。

李成梁和戚继光都是大明世袭伯爵,二人平级,而且南戚北李的称号在大明响彻南北,作为条件几乎相同、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李成梁这句厉害,就是极高的评价。

戚继光听到这句,又想起了万历元年,京营遴选武将的时候,陛下让文官排着队到他面前说这句:将军厉害,某某佩服。

李成梁有着完整的塘报,他换位思考了下,如果自己是土蛮汗,应该如何应对,思索了许久,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无法应对,应对?应对个屁!直接投降,还不至于如此的耻辱。

“还是宁远伯厉害,不是宁远伯从辽东长途跋涉而来,我这面的压力极大,恐难取胜,快快请进,暖暖身子。”戚继光带着李成梁进了中军大帐。

辽东军最能打的就是李成梁那三千客兵,至于剩下的七万卫军,则是按兵不动,但这三千客兵,转战三百里,无一败绩,把东线的万户速把亥的胆气给打破了,这才让戚继光的主攻方向如此顺利。

“以前这个速把亥,有事没事就到平虏堡来叫阵,羞辱我辽东军兵,我若是不追,则显得我怯懦,我追出去,他就跑的无影无踪,甚至还和董狐狸一道做口袋埋伏于我,左右为难,连山间老翁,都说李匹夫、不丈夫。”李成梁进了中军大帐,坐定之后,喝了口热茶,极为感慨的说起了从前。

李匹夫,不丈夫,是辽东一句流传极广的谚语,说的是李成梁胆小怯懦,面对速把亥的挑衅,李匹夫软弱无能,无法像个大丈夫一样应对这种挑衅。

现在他来了,李成梁满肚子的火气,他到底要看看,是谁不丈夫!

这次的征战,是辽东地方配合大明京军,李成梁本来的职责是在西线牵扯炒花五大营的兵力,而后京军可以完成对会宁卫的攻伐,等到土蛮汗逃跑之后,或者围剿、或者劝降、或者驱赶,但是李成梁打的很好,三千人追着两个万人队跑。

“马将军呢?”李成梁看了一圈,中军大帐一共就两个参将,一个陈大成,一个大宁总兵王如龙,其他的参将和副将军都不在大帐之中。

“去了会宁卫。”戚继光满是笑意的说道。

马芳去了前线督军,马芳去战场上证明自己还是那个威震北虏、三头九目、脑后长眼的马王爷。

现在大明军已经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敌人的抵抗意志已经趋近于薄弱,已经走到了收尾的阶段。

“大火收汁,明天就该逼迫土蛮汗西进了,他若是不肯西进,那就决战好了。”戚继光和李成梁商量着军务,发动总攻并不是戚继光喊一句,一二三,总攻,就能发动的。

他的大火收汁,也不是要一拥而上,而是利用震慑的手段,进一步削弱敌人的抵抗意志。

大火收汁,不是将大明军十万军拉出来一拥而上,而是派遣一个步营,大张旗鼓的前往大鲜卑山山口,逼迫土蛮汗做出最终的决定。

大鲜卑山山口,就是现在土蛮汗唯一逃跑的山口,大明军一旦堵上了这个围三缺一的缺儿,土蛮汗就陷入了困兽之斗。

孙子兵法有云: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亦曰: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

戚继光在用这个步营派遣,测试土蛮汗诸部的抵抗意志的烈度,进而制定作战计划。

这一步,在土蛮汗看来,就要考虑,大明军到底是要堵住他的退路,还是不要堵?

土蛮汗这一仗打完,怕是做梦都是戚继光这三个字了。

“戚帅,我一直有个疑惑,为何你对北虏动手,总是手下留情,就像这次,明明可以遣锐卒堵住土蛮汗的退路,为何还放他一条生路呢?但是平倭,却从来不留余力。”李成梁一直好奇这个问题。

大明军完全有实力将对方完全包围,然后最终消灭,可是戚继光选择了围三缺一。

戚继光思忖了片刻说道:“我来到北方后,发现北虏的情况和中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些个北虏甚至连俺答汗和土蛮汗都不怎么会用蒙文了,但是倭寇不一样,倭寇必须死。”

戚继光任用鞑官,但是绝对不会任用倭官。

鞑官是大明自太祖高皇帝起就有的一种任用,就是招安北虏的部落,将其安置,同样大明也有逃亡到北虏的案例,比如正统十四年的赛因不花,嘉靖年间的雁北地区白莲教教首赵全等等。

三娘子说的办法,也是个和解的办法。

都打了两百多年了,大家各有优势,不如参考云南黔国公府事,弄个高度受朝廷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羁縻的地方公府,彼此给个台阶。

但是倭寇不一样,倭寇必须死,戚继光一辈子都在平倭,若是有人说要用倭官,戚继光一定会上门讨教,询问其究竟,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戚继光一定会将其绑缚到陛下面前,以通倭之罪告诉。

戚继光的刀是向外的,他对内只能诉诸于皇帝,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做法,不让任何贱儒有离间君臣的机会。

皇帝如何应对已经给出过答案,他会亲自动手杀人,就是那个笔正陈友仁,污蔑戚继光东征平倭,直接被皇帝亲手给剁了。

“倭寇必须死。”戚继光又重复了一遍自己的话。

戚继光其实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论述这个结论,比如从士气凝聚方面。

嘉靖三十三年八月,倭寇入寇嘉定,参将李逢时、监军许国等,带领六千人前往平倭,大获全胜,嘉定知县阴凤麟,阻拦李逢时杀倭,因为杀俘不祥,二百三十一名倭寇俘虏逃脱,里应外合,导致罗店之战大明大败,蹂践没溺刺杀而死者二千余人,资粮器械悉为贼所有,终夜哭声不绝,因大败剩余三千余众无粮,遂多杀平民之寡发者以冒擒获,劫掠乡野之间,生民哗然,最终败亡。

自此之后,倭人俘虏一律杀绝,这是血的教训,这是凝聚军兵士气,你若是带兵打仗,俘虏倭人却不杀,也不送到京师解刳院为医学做贡献,那客兵们心气儿就散了,更加玄学一些讲,就是没有了军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