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8章(1 / 2)

将零收转为供应商供货,夏安然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看似就价格来说他吃了亏,但是到底谁吃亏还不好说。

对于靠近中山国的农人或者有官方负责集散运输的农人来说,他们依然会选择将货直接运到中山国以赚取更高的收购价,而会将种子卖给商人的则多半是偏远地区,或者消息不灵通者。

这些人于夏安然来说本身也不是直接的供应商群体。相反,向这些商人收取货物的价格虽高,但对比他去当地收料的成本来说可以说是低廉。

现在的许多农人都不敢相信游商,他们比起短暂的利益的更害怕得罪前来收货的商人。所以寻常商人在没有被相熟的人带入的情况下,势必无法轻易收购到需要的货物。

夏安然的优势在于他是官方收购,中山王的名头哪怕出了中山国也很好用,而且他又是联合了当地想要为人民创收(顺便多收税)的县官,有一定的公信度。

更何况漆商还有一个天然优势,他们比谁都清楚哪里有漆,哪里漆树种好。

最重要的是,供应商供货比起零散收获来说,其最大的好处是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的可控性。

夏安然等于用非常低廉的价格“雇佣”这些漆商来进行筛选和预处理的工作,而他则可以将这一部分精力节省下来放在别的方面。

以后还能够进一步得要求这些供应商提供含油量或者含蜡量更大的树种,而有他这一头的利益链在,这些商人在未来就有可能督促其下游供应商着重培育经济树种。

这便是市场决定下游经济链。

他在这个世界的身份也足够高,自不必担心供应商们联合起来压价这个问题,最后谈定的价格双方都表示可以接受。

和这些商人谈妥之后,夏安然还请他们去中山国的“商业街”参观了一圈。

负责陪同的小吏们回来说,这些商人刚刚踏进商业街,看到了被收起的顶棚就来了精神,然后他们如夏安然所料的飞快找到了高阳那边匠人设立在这里的商铺,当场将商铺内的现货全数搬空,还下了不少订单。

这个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都是高阳县人,这些匠人们从高阳县送来原材料芦苇帘,然后在中山国完成和蜡纸的拼装,借由中山国的地理位置优势远销南北。

在夏安然下邀请的时候,坦白说高阳县县令对此有些犹豫。

但是身为高阳本地人的县丞却对此十分看好,他跑遍了好几户人家,说动了乡老,开了不知道几次动员大会才将人请了出来。

为何会如此困难……其实是因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不仅仅是需要离开故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便是身份由农转商。

在此不得不提一句,汉代的商业制度有多坑。

在这个年代,只要你的货物进行售卖,哪怕你是从池塘里头钓到了一尾鱼卖给了随便看到的某个人,也要交商税。

理由很简单,山水池泽是哪儿来的?这都是国家财产。你利用国家财产谋个人福利,不问你收罚金就不错了,难道还想逃税?

这也就罢了。但自家农产的富余产品拿来卖给了乡里人,也要交商税。

工匠们出售商品,也要交商税,帮人代加工,也要……总之,基本上货物的交换都包含了商税,而且都没有小额免税的概念。

当然,这是理论来说,实际上操作还是根据实际的来,合理避税那都是本能啊。

可是,有一种人是无法避税的。

作者有话要说:

我没忘了多多……多多不是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