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诡三国> 第2664章谁输谁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64章谁输谁赢(3 / 4)

郑玄表示要增加律法的宣传,增加律法的官吏数量,这样才有更广泛的公正。

司马徽则是表示过多的官吏会增加民众的负担,要减少律法的宣传,因为律法是最低的底线,整天宣传底线有什么可光荣的?所以需要的是增加道德方面的引导,这样才能提升民众的水准。

郑玄说法律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一个好的律法可以引导人更加趋于善良而惧怕为恶;但是司马徽却觉得既然人跟人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就应该直接解决矛盾的根源,而去加强律法只是治标不治本,会越发的引导民众去看律法有没有漏洞可钻……

于是两个人就产生剧烈的争吵。

郑玄是有些偏向于愚忠派。

在郑玄的观念当中,臣子必须向君主尽忠,无论君主的好坏。

而司马徽则是相对派。

司马徽的观念其实有些像后世之人,老板给多少薪水,决定了忠诚度是多少。

其实儒家对于君臣的观念,尤其在春秋战国之时,并没有所谓绝对效忠与服从,而是强调君臣各有义务,得相互尊重。『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若不尊重臣,则臣大可不必效忠于君,君主虽然尊贵,却必须接受约束。如果君主的行事违背约束,臣也可以解除君臣关系,违背自己的君王。

而随后的孟子荀子这些人更加极端,尤其是孟子,直接就说出了君王不把你当人看,你就拿他当仇人来看这样的话,荀子也是说出君臣各自有不同的职责,无论是谁,都是非常重要的,都要尽到自己的职责这样论点。

所以春秋战国的儒生,可真不是逆来顺受的,若是君主违背承诺,或是做出了什么恶事,儒生轻者骂,重者拔刀相向的都有。

至于完全服从于君主,那是法家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说董仲舒是个文贼,大体就是因为此事,因为他不仅是偷东西,将法家阴阳家的据为己有,而且还将原本儒生的硬骨头给丢了,剩下一身的贼气。

汉代是血性的儒生最后的荣光,唐代之后基本上文武就分开了,便是剩下一些拿着扇子,在酒楼里抱着歌姬唱歌的所谓『风流才子』,到了怂宋之时,更是出现了一些毫无节操,谁的拳头大,他们就给谁跪下,甚至还拉扯着旁人一起跪的『识大体顺大势』的儒生。

因此大体上来说,郑玄是属于汉代受到董仲舒影响之后的君臣观念,而司马徽还保持着汉初,或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忠诚定义。

就是在郑玄和司马徽争论君臣忠诚相关问题的时候,斐潜来了。

第一天两个人在争辩的时候,不管是司马家的人还是郑玄的弟子,都没有太在意,毕竟学术争辩是常有的事情,在青龙寺之处,那一天没有争论,脸红脖子粗的无法用语言说服便是采用物理说服的都有。

但是随着两个人争辩的深入,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便是惊动了斐潜。

斐潜到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郑玄和司马徽似乎都看见了斐潜,又像是都没有看见。两个老人引经据典,驳斥着对方的论点,阐述着自身的观念……

『二公所言所论,可有记下?可有疏漏?』斐潜对着国渊问道,『饮水呢?食物可有备齐?医师准备了没有?』

国渊头上有细微的冒汗,『今日之论大部分都已经记下,但昨日之论未有记录……食物饮水,庄中皆有,但是医师……』

国渊颇为恐惧。

但他不是害怕面对斐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