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 / 3)

另外药品得到了入欧许可之后,华盾生科还要寻找合作的经销商并且定价,这部分同样也需要扯皮。

注意,这里的经销商可不是指医药公司,而是企业与药店之间的中间人。

早些年华夏的康王啊、皮炎平啊这些产品就推行过区域经销商的模式,不过那种经销商通常是个体在执行铺货推广,相对要原始很多。

欧美那边成规模的经销商企业很多时候在体量上甚至不会低于药企太多,他们手上掌握着大量药店和医院的铺货资源,在当地堪称地头蛇。

靠谱的经销商通常可以提供很广的铺货渠道,但它们收取的中间费用肯定不会太低,同样,如果你想找抽水低廉的经销商,则要承担销路狭窄甚至对方携款跑路的风险。

因此如何选择经销商,同样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随后徐云想了想,对潘院士问道:

“老师,您在经销商这块有什么推荐吗?”

“推荐啊......”

潘院士摸了摸下巴,问道:

“小徐,我先确定一个问题,你想找的经销商应该是国内或者国资背景的,对吧?”

徐云点了点头,他确实比较侧重国资经销商。

毕竟在拜耳等企业保证不会用政治手段干预之后,‘一个螂灭’在欧洲的长期销量势必不会低到哪儿去。

加上跨境贸易历来的高抽成,落到经销商手里的钱不会是个小数字。

这种情况下,徐云肯定倾向于给国家队赚钱。

当然了。

之所以只是倾向而非一定要求国资经销商,原因主要在于徐云还不确定国资经销商如今的能力——如果有的经销商是国资背景但一年只能铺货一两万支蟑螂药,那徐云肯定是不会选它的,公司董事会也定然不会同意。

徐云能够接受的底线,是欧洲大型经销商现有铺货能力的15%。

如果能达到15%,那么徐云就愿意牺牲一点产品的普及速度,去与国资经销商一起扩大在欧洲化工领域的影响力,也算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出把力。

但如果连这个比例都达不到...说实话这就没什么可谈的意义了。

视线回归现实。

在得到徐云的回答后,潘院士沉吟了一会儿,作为非医药行业的相关人士,他此时倒是可以给出一些比较公正的点评:

“小徐,目前国资经销商在欧美市场的规模相对有限,这点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毕竟如今很多西药的专利都在欧美药企手中,我去年参加科院常务会议的时候听过这方面的汇报,咱们目前出口的药物大类只有胰岛素、眼药水和麻醉药物几种,另外就是一些中端的医疗耗材。”

“所以你想要的国资经销商....说实话可选项其实也不多。”

说着,潘院士掰持着手指列了起来:

“第一的肯定就是国医集团的欧洲分销公司了,然后是扬子江药业、广药、恒瑞、复星,另外我记得正大天晴在欧洲的体量也不错,差不多就这些了.....”

徐云拿着笔将潘院士所说的这些公司名字记了下来,随后过眼一遍,将扬子江药业和复星两个选项从中间部位划了道横,将二者排除在了外头。

潘院士见状眨了眨眼,有些好奇的问道:

“小徐,你怎么把这俩删了?”

徐云抬头看了看自己的老师,拿笔在二者上圈了圈:

“前者的一些商业手段我不是很喜欢,后者的股份情况有点复杂,所以还是算了吧。”

考虑到潘院士毕竟是自己的导师,因此徐云这些话说的其实比较委婉。

他个人对于这两家企业,说实话真没啥好感。

扬子江药业首先要肯定是它的研发能力确实很强,扬子江生产的苏黄止咳可以说是市面上效果最好的中成药之一了,但扬子江药业有个习惯,那就是喜欢给医生开巨高的提成。

譬如它生产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比普通氨氯地平贵了七八倍,给医生的回扣高达一盒两块钱.....

另外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的回扣同样很高,它的地佐辛在很多医院甚至能用成最高额.....

21年的时候扬子江药业还因为垄断行为,被药监局罚款了亿元。

所以这是一家很复杂的药企,能力绝对是有的,但同时也让病患的医疗成本提高了不少。

至于复星医药嘛....则是它的股权问题了。

复星医药是很典型的披着医药公司外衣的投资公司,很多产品都是旗下子公司研发和生产的,反而控股集团研发实力一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