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顽贼> 第三百二十五章 另一个选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二十五章 另一个选择(3 / 3)

“所以父亲觉得,他会真正投靠我们?”

刘老爷先是点点头,随后又摇摇头,言语上并没有那么笃定:“现在还说不准,看他过年去不去给你拜年吧,如果去的话,多半会讨要一块安身之所,让他去哪儿都行,比如乌兰山什么之类的地方。”

“乌兰山不行。”刘承宗果断摇头道:“乌兰山有盐池田地和小城,我正打算在那边设一座驻军一千二百户的军堡,倒是山南山北或山西甚至揣旦绿洲都行。”

刘老爷一听揣旦绿洲,心说儿子比我还狠,便劝道:“山南山北就行了,好歹过去经营几年也能种个地,扔揣旦去成啥了。”

刘承宗点点头,他也就是随口一说,便接着问道:“那父亲说就算运粮恐怕还是不够,是什么意思?”

提到这个,刘老爷脸上非常欣喜,抬手轻轻在桌边锤了一下,神神秘秘道:“向东进军的契机到了……东边百姓向元帅府求援了。”

“求援?怎么说?”

原来最初是今年夏季青黄不接的时候,西宁东边碾伯等地有数十百姓结伴向西宁卫借粮。

那时拉尊的部民还未涌入西宁,元帅府在粮草上非常充裕,这事甚至没上报到卫衙,仅到副千户贺自节那就把事定了。

这贺自节最早就是宁州的土贼头目,也是穷苦出身,最知道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日子难过,反正数十个百姓的口粮也不多,他跟部下士兵商议后,就从军粮里一人挤出一口,取了些粮食救济这些贫苦百姓。

本质上就是救急所用,他们刚好有,因此也没图啥回报,能活一个算一个。

但在这个时代,事情往往是拥有慢慢变坏趋势的,就像他们在陕北时的日子一样,不会变好了。

紧跟着到了秋天,元帅府这边发现人口激增,粮草恐怕到明年就不够用了;而河湟谷地的百姓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

这是个连锁反应,西宁发现粮食不够用,就要从市面上购入粮食;大宗的粮食购入让市面上的存粮变少,正赶上百姓给朝廷完粮,官军封锁河口。

河湟谷地粮价激增,在这过程中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粮价一天一个样、放贷的利越来越高,粮食一度涨到一石白面二两银子。

这价格比起陕北的粮价不算高,但陕北那种极端情况是属于富人都活不下去了,河湟谷地不一样,本来九钱一石的粮食翻了一倍,绝大多数百姓都活下去了。

粮价上涨,农民并不能从中取利,河湟谷地的自耕农本就不多,佃户都是寅吃卯粮,去年的粮债过年还没还完,开春又得借粮下种,以至恶性循环,他们根本坚持不到高价卖粮的那步工序。

更何况即使是自耕农,河湟不少田地种植的都是榨油类的经济作物,粮价上涨并未使油价上涨。

“更多农民跑到元帅府,请求借给口粮种粮。”刘向禹说完,看向刘承宗道:“烈火烹油,彻底把持河湟谷地的机会来了。”

刘承宗都快遏制不住自己的笑容了,这才是真正的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他做梦都希望百姓和士绅、佃农和地主、门丁和土司被分化开来。

这场粮价引发的动乱,就是最好的机会,表面上亲密无间如鱼入水的各个阶级,被粮铺每石二两的标价隔开一条鸿沟。

他深呼吸数次,才勉强将面色恢复平静,认真道:“父亲,前些时候,水师衙门的周同知跟我说过个事,说我不是东虏,不是西虏,不必横行蛮暴,稍行仁义,就能收取河湟百姓民心,我觉得他说得对。”

“元帅府在没病没灾的太平地方行事,本事确实还不够。”

刘承宗说罢,抬手换了副表情,很认真道:“但在缺粮的地方,我们是天底下最有方法的人……西宁的土司耳目众多,父亲挑选几个求粮农民,送去俱尔湾。”

“我会选派人手制定计划,准备两支军队一明一暗,今年过年就让土司们选边站,明年开春,我们的队伍会在整个河谷率民暴动,同时以一军迅速推向河口抢占先机,让朝廷无从介入。”

说到这,刘承宗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兴奋,他还从来没组织过这么庞大且严密的行动,只有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如果一切顺利,兴许不会耽误明年春天河谷百姓下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